寻找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新形式,是近几年主旋律电影最重要的艺术课题,也是非常难的课题。宏大场面、逼真特技等制作层面使其具有大片的炫目外观,但还需在历史视野、主题开拓、人物塑造等核心问题上有所突破。正在全国电影院线上映的《龙之战》力图以类型片的模式,在国家、民族、英雄这些概念与当代普通人的感受之间建立心理共鸣,完成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探索,值得关注。
鸦片战争、甲午海战、圆明园、八国联军……过去,我们的电影在书写近代史时,并不是按照历史事件的重要性来选择题材的,而是以一种特殊的叙事系统在“筛选”历史,即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悲情。这建立在中国人的时代需求之上,促使我们知耻后勇、奋发图强,但它也使像镇南关大捷这样重要的历史事件无缘银幕。镇南关大捷是落后的封建王朝以落后的枪炮装备打赢了“先进”西方的一场战争,是中国人在近代第一次战胜西方列强。如果没有冯子材率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打败对手,两广地区就可能成为法国的殖民地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、国力的上升,我们已经迈过“生存”与“独立”,走到“民族复兴”的伟大时代,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感受与以前大相径庭。一方面,历史记忆逐渐告别“悲情”,以更加自信的心理寻找历史中被遮蔽的东西,寻找重新走向世界中心时所需要的意气和笃定。另一方面,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:国际竞争、商业竞争甚至人与人工智能的竞争……竞争的压力催生了一种“找到一个能在危机中引导团队取得成功的英雄”的社会心理,这种心理必然要向外投射和寻找认同对象,也成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新类型化探索的基础。《龙之战》可谓应时而生。
我们对《龙之战》可以由内外两个层次进行观察:外部层次,情节构架的完成度;内部层次,人物塑造与观众内心沟通的情感。
发布于:重庆市